易經的連結原理和網路的hyperlink相同(轉載http://www.bakwa.com/ctx.htm)
國際網絡和古中國的哲學有什麼關係?熟悉hyperlink的讀者,在click無聊派所設計的hyperlink時,可曾想過每個link之間所製造的互動關係及link所造成不斷的變化。每次只要按一個按扭,你就會「跳」到下一頁,按下Back鍵就可以回到上一頁。在這些時空的轉換中,何者為前,何者為後,已不再重要。瞬間,所有的「頁」不再成為有前後的相關性,因為你可以直接在前與後之間切換。試想想,如果將人的思考打破時間的概念,而以一種空間的態度來看世界,世間上的許多事情就能夠被「推理」出來,而不只是純預測。其中預測牽涉到末來,而「推理」並不牽涉末來,而是根據周圍的相關線索加以直接判斷。何謂未來?就是還未發生的事情。但是真的有末來嗎?也許跟本沒有所謂的未來如同World Wide Web之中的Web-「網」,也就是用來解釋時間和空間的最佳比喻,即然人生如「網」,那麼就沒有前後之分,而所有的事情早已在每個網的某個定點上,想像一下自己在網上爬行,你的第一步決定了你的下一步,所有的步伐是互存關係,而非因果關係,是互相牽動,而非前因後果。「互相」:是指你的週遭環境、家人及時間(春夏秋冬)或地點。前和後是同時存,算命之人為何心中有譜,就因為他們能夠縱觀全局,把整個網上的大小細節,看得清清楚楚,當你啞口無言地讚嘆「算命仙」鐵口直斷的同時,那個「算命仙」只是依照他所看到的網狀結構加以描述,好像唸劇本一樣的順口,你萬萬也想不到生命如同一張寫得清清楚楚的樂譜吧!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易經是化繁為簡的學問,且要適時逆向思考,例如做以下的練習:「時間」不等於「時間」「物以類聚」不等於「物以類聚」, 而是「方以類聚」一般人認為習以為常的道理,並非那麼天生自然。
不妨去想想環境和個人的關係。在此舉一例來幫大家體會何謂動態的互動思考。有一天你在路上走路,跌了一跤,你看看地上,並沒有坑洞,你想你為什麼會跌倒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你左右腳長期以來因缺乏運動而失去平衡,因此在某一個時刻,你走在路上,就失去平衡,跌個四腳朝天。請注意,這個原因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非唯一的原因。你跌倒可能牽涉千萬個其他原因,例如當天和朋友吵架,心情不好,所以心浮氣燥而跌倒。太多的可能性,而非地上有坑洞,如此單純。因此在研究易經時,要把心打開,以開放的態度來觀察全局。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係是共存而不是單純的因緣造化。說到此,我們便好奇的想請問自己的末來,於是筆者的朋友開口問道:「我今年是否適合入學深造?」王先生從問卜者的外表及一些基本個人資如生辰,推算他的八字,再問他近幾年來的變遷,週遭環境和經歷的變化。王先生提到該年度不如明年順利,也許明年才是遷動的好時機。此外王先也從其他的一些生活動態及細節,成功地推敲到一些問卜者本身並不清楚的問題或家人的現況。例如問卜者的家族中有人行醫(果然其父過去曾經為醫師),問卜者的家中有樹根穿過房子(這點問卜者本身並不清楚)及他的家族中有人患有疾病(果然其近親中有人患有癌症)。王先生並直斷如果他的父親仍繼續行醫,他的雙目可能有失明之虞(這點我們無法求證)。再扯回易經和國際網絡的關係。一個hyperlink和另一個hyperlink之間原本沒有任何相關,但是創造www網頁的人用link把兩個不相關的個體相連起來。為何易經中講到世上許多人看事情,都以為事情是「物以類聚」,其實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會相似。例如科學家早已證明世上沒有指紋相同的兩個人,在一起是因為不相似,因為不相似才會聚合。易經告訴我們凡事要分開看,逐個看,再一起看,而不要一貫的只有合在一起看,那麼就不只能思考多個角度,或深入問題的核心。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2201160
一切宏觀物質狀態的變化過程都具有持續性和不可逆性,此性質是它們共同的屬性,而此連續事件的度量稱為時間。[[[[中國人的時間觀]]]]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在中國,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迴,《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隨着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孟子·篇敘》注:「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由於中國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對象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物理]]]目前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論,M膜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從人類的開始人們就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從經典力學的角度上來看,時間的不可逆性是無法解釋的。兩個粒子彈性相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時間的單位]]]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是秒。它現在以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天文學]]]最早研究時間的科學不是物理學,而是天文學。天文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測量時間,從確定日的長短,四季的變化,到制定曆法。在中國和在西方一樣,制定曆法的需要是推動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的天文學已與曆法或時間測量毫無關聯了,但天文學觀測對時間概念的發展依然非常重要。天體發出的光到地球上被觀測到需要一定的時間。離地球越遠的天體發出的光需要的時間也越長,因此對宇宙越遠的地方的觀測也是對宇宙越古老的時間的觀測。現在最被公認的宇宙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時間與空間和宇宙內的質能一樣是在140億年前產生的。目前的天文學觀測估計宇宙的擴展是沒有盡頭的,因此時間也應該是沒有盡頭的。[[[計時儀器]]]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鐘和機械鐘兩類。太陽鐘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鐘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鐘、香篆鐘、沙漏。[[[哲學]]]什麼是時間?時間是物理的,還是心理的?對時間的感受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時間真的是不可逆的嗎?時間有開始和結束嗎?這些問題似乎都是物理或天文的問題,但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無法避免對世界上最基本的一個現象——時間,做類似的考慮。 因此對時間的考慮也始終是哲學的問題。[[[文學]]]在文學中,時間的流逝和不可逆性是一個古今中外一再提到的內容。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成語既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最直接的領會:日與夜,光與陰,的交匯,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不可逆性的認識以及對此的感慨。時間旅行在科幻小說中是一個熱題。
6/29/200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